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捣药的辛劳,让林闻溪的小手初次体会到了医道背后那沉甸甸的汗水与力量。然而,祖父林济苍深知,若要让这株幼苗真正扎根于源远流长的医道沃土,仅凭感官的体验与体力的磨砺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识文断字,学会与那些跨越了千年的古圣先贤进行无声的对话,去汲取他们凝聚在竹简帛卷中的智慧精华。系统的理论学习,已如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这一日,晨光熹微,祖父并未如常带他去往人声渐起的药堂或气息粗粝的工坊,而是牵起他的小手,引领他走向宅院深处那扇平日里总是虚掩着、透出神秘气息的栎木门。推开门的瞬间,一股不同于任何地方的、沉静而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陈年旧纸特有的干爽微甜、优质墨锭的胶漆暗香,以及为了防止虫蛀而特意放置的芸草、樟脑等草药混合而成的、复杂而令人心安的味道。这里,是林家的核心禁地,也是智慧传承的圣殿——里间书房。
书房并不宽敞,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深色书架,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各种泛黄、线装的古籍,有些书的函套甚至已经破损,露出里面沧桑的纸页。光线从高窗渗入,被窗格切割成柔和的光束,静静照亮空气中缓缓浮动的微尘,仿佛时光在这里都放缓了脚步。一切显得井然有序,却又充满了知识的压迫感。
祖父步履轻缓,走到书架最底层一个擦拭得一尘不染的樟木小匣前,小心地打开铜扣,从中取出一本相对崭新、但装帧依旧古朴的册子。封面上,是祖父亲笔以工稳隽秀的楷书写就的三个字:《药性赋》。墨色沉黑,笔力内敛。
“溪儿,”祖父的声音在这片绝对静谧的空间里,显得格外低沉、庄重,仿佛怕惊扰了栖居于此的古老灵魂,“欲探《内经》、《伤寒》之堂奥,必先筑其基石,识其门径。此书,文简意赅,合辙押韵,便是你日后识字、明理、登堂入室的第一块阶石。”
他将书册在宽大的、铺着暗绿色毡毯的书案上轻轻摊开。林闻溪赶紧踮起脚尖,双手扒着案沿,努力探头望去。只见微黄的纸页上,是一行行排列整齐的蝇头小楷,许多字的笔画对他而言复杂得像一团纠缠的藤蔓,完全陌生。然而,那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由平仄韵律构成的独特节奏感,却像一种无形的魔力,瞬间捕获了他幼小的听觉。
祖父并未急于逐字教他认读,而是先以指为引,轻轻划过开篇几行,然后用他那带着岁月磨砺痕迹、却又低沉富有磁性的嗓音,以一种悠扬顿挫、如同吟唱古老歌谣般的语调,缓缓诵出: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那声音在书房中回荡,不像说话,更像是一种仪式性的吟唱。一个个古老而陌生的药名,抽象的药性寒热,主治的病证症候,在这极具韵律和美感的文辞串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不再那么狰狞可畏,反而有了一种可以触摸和感受的形态。
一段吟诵完毕,余音似仍在梁间萦绕。祖父这才将目光收回,落在书页的开头,温言道:“今日,我们便从这首句的四字学起——‘诸’、‘药’、‘赋’、‘性’。”他取过一方古砚,注入少许清水,拿起那柄光泽温润的松烟墨锭,不疾不徐地研磨起来,墨香随之渐渐弥漫。随后,他拈起一支小楷狼毫,在铺开的宣纸上,蘸饱浓墨,屏息凝神,一笔一画,写下这四个大字。笔锋藏露有度,结构严谨,每一笔都带着沉静的力量,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在镌刻某种信念。
“‘诸’,从言者声,有众、多之意,泛指一切。‘药’,篆文如草在臼中,会意治病之草木金石。‘赋’,本为文体,铺陈其事,亦有授予、禀赋之意。‘性’,从心生声,指事物与生俱来的本质、禀性。”祖父不仅讲解字义,更追溯其形源,阐释其内涵,“‘诸药赋性’四字连用,便是说,此书将要系统阐述众多药物与生俱来的本质禀赋。”
他讲解得极其耐心,每一个字都拆解其偏旁部首,解释其构字之理。林闻溪听得全神贯注,伸出还带着些许捣药后酸胀感的小手,食指在空中笨拙地、依样画葫芦地比划着那些字的间架结构。对他而言,每一个陌生的方块字,都像是一味亟待认识和了解的“新药”,需要仔细观察其“外形”(字形),仔细品尝其“味道”(读音),并深入理解其内在的“药性”(字义)。
认识了字,祖父再引领他回到那几句《药性赋》的原文,结合刚学会的字词,深入浅出地讲解其深意。“你看,‘犀角解乎心热’。犀角,乃珍稀寒凉之品,气清香,性锐利,专入心、肝经血分,能清心凉血,解毒定惊,力雄效宏。若遇温热之邪深入营血,导致高热神昏、谵语发斑,乃至痉厥抽搐之危重证候,非此等大寒清解之品,不能直折病势,扭转乾坤。”他讲得生动,仿佛眼前不是文字,而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临床场景。“‘羚羊清乎肺肝’。羚羊角,亦属咸寒之物,质量气灵,善清肝肺之火热,尤长于平降肝阳,息风止痉。对于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或热极生风引动之内风抽搐,它有特
;效。”“‘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泽泻,甘淡渗湿,性寒沉降,专利水道,清膀胱湿热,为治水肿、小便不利、淋浊之要药。然其性偏渗利,过用则恐耗伤阴液,故原文特地点出‘补阴不足’,此乃先贤用药之谨慎处,提醒后学,需中病即止,或配伍地黄、山药等滋阴之品,以制其偏性,顾护根本。”
祖父的讲解,绝非照本宣科。他巧妙地将之前传授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等基本理论,如丝线般编织进对《药性赋》的解读中,让林闻溪脑海中那些原本零散的知识点,开始逐渐产生联系,形成初步的网络。林闻溪一边努力与那些复杂的字形和读音搏斗,一边贪婪地吸收着祖父话语中流淌出的宝贵知识。他惊喜地发现,那些原本觉得枯燥难记的药性功效,一旦被纳入这朗朗上口的歌赋韵律之中,竟变得如此易于记诵和理解。
书房窗外,竹影随风轻轻摇曳,在窗纸上投下斑驳的动态画。偶尔有雀鸟掠过,留下一两声清脆的啼鸣,更反衬出室内的静谧。一老一少,便全然沉浸在这方弥漫着书香墨韵的天地里。祖父教得循循善诱,引经据典,却不失生动;孙儿学得心无旁骛,目光灼灼,仿佛一块干燥的海绵,迫切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霖。林闻溪的小手紧紧握住一支为他特制的小号毛笔,蘸墨,舔笔,然后极其认真而又笨拙地在草纸上描摹那些刚刚认识的字。墨迹时而浓淡不均,笔画时而歪斜出格,甚至不小心染黑了指尖和鼻尖,他却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探索的快乐中。
对他而言,这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识字课。这更像是一场庄严的启蒙仪式。他手握的仿佛不是毛笔,而是一把开启宝库的钥匙;他描摹的仿佛不是文字,而是用笔墨一点点勾勒、填充那个庞大、精妙、充满无限奥秘的医药世界的轮廓。每一个生字的被征服,每一句歌赋的被理解,都像是为他推开了一扇新的小窗,让他得以窥见窗后那更加深邃、更加璀璨的智慧星空。
这《药性赋》的韵文,如同一条由先贤智慧编织而成的、缀满璀璨宝珠的金线,开始将他之前通过看、闻、尝、捣所获得的那些零散的、感性的药材知识,逐渐地、有机地串联起来,初步显现出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30岁的乔千山已经当了五年单亲爸爸,本以为这辈子就这么一个人带着儿子过了,没想到自己这棵枯木竟然还有逢春的时候。就是春的对象好像不太对劲儿,为什么自己会对儿子的班主任有特殊感觉?对的人任何时候遇到都不算晚。看你不顺眼中两个爸爸的故事...
...
一个天才少年因为一次英雄救美被雷劈死,穿越到唐朝初年成为天门三少爷。此生拥有了显赫无比的家世的他便立志要做一个逍遥江湖的情圣。ampampamp...
魔尊阮曳白,生前是三界人人得而诛之的祸世大反派,但同时又是令所有人魂牵梦萦的极品绝色黑寡夫。在世人眼中,他为了锻造三把神器,十恶不赦,坏事做尽,却因有着绝世之姿让人对他遐想无比,沉沦靡靡,甚至两任人皇为了他吃醋反目,接续封他为后!更为让人诟病的是,他在克死前两任成了寡夫后,又不知廉耻跑去勾引自己前夫的胞弟,揽雀天最为尊贵,天下共仰之,谓之为无上金仙的尧光仙尊叶棠。好在仙尊清冷出尘,道心坚定,根本不受他诱惑。最终末法之战,三剑共主走火入魔大开杀戒的阮曳白,被尧光仙尊叶棠当着三界的面斩首于神器月影之下!死后重生到现代的魔尊才知道自己的过去只是一本连载中的网文小说,本以为就这么结束的他赶上996暴毙潮,居然带了个系统反穿回了原书世界!穿回的节点就在他死后250年,尧光天尊叶棠不顾三界反对,发疯强娶他的尸体?现在他醒了,还莫名其妙身披大红喜袍躺在床上,看着死对头叶棠亲手解开他的衣带等会,他灵力呢?!...
又名双生姐姐要和我换婚宋卿,国子监祭酒的二姑娘,穿越到这里已经十几年,自己父母慈爱,兄姐和睦,还找到了心满意足的未婚夫。本以为自己未来可以跟着未来外放的丈夫游山玩水。没想到,高烧之後的双胞胎姐姐宋如玉,突然算计她落水,衆目睽睽之下,她被宋如玉的未婚夫所救,宋如玉的未婚夫顾行舟是个情种,天下皆知,他有一个爱妾,是他年少时的青梅竹马,在战场上与他同生共死。嫁进魏国公府的日子不好过。但是何必在一个地方死磕?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内容标签穿越时空其它胎穿丶重生丶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