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祭程氏妹文
陶渊明
维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呜呼哀哉!惟我逮事,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未知有志。弱冠逢家乏,母兄见骄,不涉经学。彭泽去官,家贫无储。值汝登行,百罹备经。存翘勤而匪懈,没吾欢于一朝。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林下,夷险相俱。岂谓程氏,快及中年,奄然朝露。阶庭空矣,棺殡远归。感惟崩号,兴言泣血。
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如何一往,终天不返!寂寂高堂,何时复践?藐藐孤女,曷依曷恃?茕茕游魂,谁主谁祀?奈何!奈何!
汝之丰才,奈何无用?汝之清识,曾不克申。昔在江陵,重罹天罚。兄弟索居,乖隔楚越。伊我与尔,百哀是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白雪掩晨,长风悲节。感惟崩号,兴言泣血。
余惟人斯,昧兹近情。蓍龟有吉,制我祖行。望庐指期,临穴永诀。遗情想像,顾影凄恻。
昔先君之爱女,即同生之娣也。自幼及长,未尝远离。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同气,情过友生。欢乐永绝,悲痛靡愆。
呜呼哀哉!余既有志,尔亦同怀。奈何舍我,一旦长乖。昔我闻丧,将自吴越。内顾奔弛,事与愿违。天地辽阔,中涂徘徊。临穴永诀,抚榇尽哀。遗情想像,顾景衔悲。
今我来思,涕零东楚。天高路遥,人生几何!奄忽若飙,卧莫知所。弃我丘园,在天之隅。存既不可见,没又不可闻。日徂月流,寒暑代迁。死生异方,存亡有间。侯星叫月,夕梦宵魂。临祠感痛,中心若摧。
呜呼哀哉!尚飨!
……
赏析:
《祭程氏妹文》是陶渊明为悼念远嫁武昌不幸早逝的妹妹而作。在古代,交通不便,亲人分离后相聚不易,妹妹的离世对陶渊明而言是沉重打击,他饱含悲痛写下此文,以寄哀思。
一、情感真挚深沉
1.痛失至亲的悲恸:文章开篇“维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直接点明祭奠时间与缘由,质朴的叙述已隐隐透出哀伤。“如何一往,终天不返!”这突如其来的诘问,如晴天霹雳,将作者痛失妹妹的悲恸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那种至亲永别的绝望与痛苦,瞬间击中读者内心。
2.回忆往昔的温情与眷恋:“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爰从靡识,抚髫相成。”作者回忆年少时与妹妹相伴成长,自己十二岁,妹妹仅九岁,从懵懂无知起便相互扶持。这段童年回忆满是温情,也正因如此,此刻的生死相隔才更显残酷。“方当偕老,中路先倾。”本期待与妹妹相伴到老,她却中途离世,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眷恋与哀伤,往昔的欢乐与当下的悲痛交织,情感真挚浓烈。
3.对妹妹品德的敬重与追思:“德音孔昭,幽明永隔。”高度赞扬妹妹美好的品德声名远扬,即便生死殊途,她的品德依然熠熠生辉。作者通过对妹妹品德的追思,表达出对她的敬重,这种敬重与亲情融合,使情感层次更为丰富,不仅是亲人离世的悲痛,更是对美好品德消逝的惋惜。
二、结构清晰有序
1.点明祭奠缘起:文章开篇交代祭奠的具体时间“维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并说明以少牢之礼祭奠,让读者迅速了解写作背景,为全文奠定哀伤基调。
2.回忆过往情谊:从“我年二六,尔才九龄”开始,作者详细回忆与妹妹一同成长的点滴,从童年的相伴到对未来偕老的期许,再到妹妹的突然离世,时间线索清晰,情感随回忆层层递进,逐步展现出对妹妹的深厚情谊和失去她的痛苦。
3.抒发内心悲痛与祝愿:在回忆之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妹妹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如“感惟崩号,兴言泣血”,最后以“庶几有知,魂兮不遐。呜呼哀哉!”寄托希望妹妹在天之灵能感知自己的思念与祭奠之情,使文章在悲痛氛围中结束,结构完整。
三、语言质朴自然
1.质朴无华的表述:语言简洁质朴,不事雕琢。如“奈何兮一往,终天不返!”“寻念平昔,触事未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表达内心想法与感受,毫无华丽辞藻堆砌,却能真切传达出悲痛之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哀伤,体现出陶渊明一贯的自然文风。
2.细节处见深情:虽语言质朴,但在细节描写上饱含深情。“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简单勾勒与妹妹一同劳作、同舟共济的场景,细节生动,使读者仿佛能看到兄妹俩相处的画面,感受到其中深厚情谊,质朴语言因细节而充满感染力。
四、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1.反映东晋社会家庭观念:从文中对兄妹情谊的深刻描绘,可窥探东晋时期社会对家庭伦理、亲情的重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家庭成为人们心灵的重要寄托,陶渊明对妹妹的深情
;厚谊,是当时社会家庭观念的一个缩影,为研究东晋社会文化提供了生动素材。
2.展现陶渊明的情感世界:丰富了对陶渊明的认识。人们熟知陶渊明多为其田园诗中淡泊宁静的形象,而此文展现出他至情至性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他在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悲痛欲绝,使陶渊明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的情感世界和人格魅力。
……
解析:
1.维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解析:文章开篇明确时间为东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日,此时距离程氏妹去世已满两周年,服丧之期已满。“少牢之奠”表明陶渊明以羊、豕各一的祭品来祭奠妹妹,“俯而酹之”描绘出他俯身把酒洒在地上进行祭奠的动作,简洁而庄重地交代了祭奠的背景与仪式,为全文奠定了沉痛哀伤的基调。
2.呜呼哀哉!寒往暑来,日月寝疏。梁尘委积,庭草荒芜。寥寥空室,哀哀遗孤。肴觞虚奠,人逝焉如!
-解析:“呜呼哀哉!”一声悲叹,直接宣泄出内心的悲痛。“寒往暑来,日月寝疏”,感叹随着时间流逝,自己与妹妹阴阳相隔的日子越来越久。“梁尘委积,庭草荒芜”描绘了居所的衰败景象,暗示妹妹离世后家庭的清冷与凄凉。“寥寥空室,哀哀遗孤”进一步渲染氛围,空荡的房间里只剩下妹妹可怜的遗孤,令人心酸。“肴觞虚奠,人逝焉如!”则表明虽备下祭品祭奠,可妹妹已逝,不知魂归何处,表达出对妹妹深深的思念与生死相隔的无奈。
3.谁无兄弟,人亦同生。嗟我与尔,特百常情。幼而无父,遇罹闵凶。相及龆龀,并罹偏咎。
-解析:先以“谁无兄弟,人亦同生”泛说人们都有兄弟姐妹,而“嗟我与尔,特百常情”则强调自己与妹妹感情远超常人。接着回忆童年,“幼而无父,遇罹闵凶”说明兄妹幼年丧父,遭遇不幸。“相及龆龀,并罹偏咎”指出到了童年换牙的年纪,又遭遇其他不幸,这些经历使他们兄妹相互依靠,感情愈发深厚,为下文抒发悲痛之情做铺垫。
4.斯情实深,斯爱实厚。念兹在兹,泣涕盈袖。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
-解析:再次强调与妹妹感情深厚,“斯情实深,斯爱实厚”直抒胸臆。“念兹在兹,泣涕盈袖”生动描绘出作者对妹妹念念不忘,以至于常常哭泣,泪水沾满衣袖。“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进一步说明他们不仅是普通的兄妹,父亲是同胞兄弟,母亲是亲姐妹,血缘关系极为亲近,更凸显出这份感情的珍贵与失去妹妹的痛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不要脸嘴欠攻VS睚眦必报受(强强双洁)第一次相遇,没脸没皮的江瑾衍直接喊人夫人。第二次再见,是江瑾衍夜闯城主府,看到了沈城主曼妙的身姿,他出口调戏,不料城主倒在他怀中了。第三次见面时,江瑾衍带着他的小妹,江瑾衍出口一句夫人,他妹妹张嘴一声嫂子,让沈檀祀无言以对。风波过後,本以为一切圆满了,结果梦境坍塌,一切归为虚无,所有的所有都只是他们的梦。结局我认为不是be哈。标签有错,不是将军见谅。...
...
...
人生重新来过,往事已成蹉跎,命运从不安好,重啓青春人生。我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从不停歇,有过困难,有过失落,人生何曾静好,只能继续拼搏。我追求着原来所没有的一切,却不知道正在失去着最应该珍惜的东西。...
奶奶离世,谈6两家见没了亲人的许恩棠可怜,都想把她接去照顾。来到北城,许恩棠再次见到那个让她一眼难忘的少年。6襟痞气肆意,之后一起成长的那些年,她看他身边的女人换了一个又一个。没想到有一天,他会问她想不想嫁给他。她以为是自己多年暗恋终于得到回应。直到婚后,她听到他对朋友说家里让娶,我还能怎么办?她心灰意冷,决定离婚。离婚前夜,她重生回到高二被接回北城这天,依旧是两家都住。后来,她夜不归宿,他疯似的找她。你真的谈恋爱了?跟谁?电话彼端的许恩棠红着脸被谈霁礼圈在怀里。谈霁礼开口,声音传进电话里,告诉他,是不是在和我谈恋爱?以前的许恩棠心思都在6襟身上,和谈霁礼不熟,没想到会与疏离懒淡的他在这个夏夜有染。...
结婚已经3年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天晚上准时的到楼下看着一群玩耍的小孩子呆。妻子也了解我的苦痛。总是默默的陪在我身边,陪着我傻傻看着眼前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在戏耍。一直到最后都没有人了才拉着我回家 我不知道是我上辈子作了什么孽,喜欢孩子胜过喜欢我自己的一个个性,居然在2年的时间里没有让妻子的肚子有任何反应。我试过了所有的办法,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男性医院。可是药虽然吃了不少,妻子的小腹还是坚强的平坦着。慢慢的,我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一道无痕的裂缝在我和妻子之间慢慢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