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宋氏眼角带泪,但嘴角的笑合不上,搂着女儿高兴的说:“月娘,你爹爹他考中了,中了状元!”
辛月听了又惊又喜,前几日家里才收到爹爹的来信,说他考过了会试,排在第五,家里人已经是高兴至极了,谁知殿试爹爹竟然还能一飞冲天,当上了状元郎!
宋氏去屋里抱小儿子辛年,辛月欢快的跑去喊姑母,等一家子人都收拾好了,辛长安已经帮着把飞毛腿套上了车,两兄弟一人架着一辆驴车,带着嫂子、大姐和侄女儿、外甥女、侄子一块儿往长河村去。
辛月瞧这路线奔着出城去了,忙疑惑的问:“不去接哥哥吗?他还在书院里呢。”
第137章
听说有人想要自家的喜钱,主动帮着去接了哥哥和堂哥,辛月笑着说:“正好商行才从钱庄换了许多新铜钱,回去拿银子换一些过来,家里定然要开流水席,来贺喜的客人都发上一些,给大家都沾沾喜气。”
听到这宋氏问:“二弟,家里给那报喜的官差多少喜钱了?”
辛长安回说:“叔爷提醒我要多给,我就包了一锭十两的整银锭。”
宋氏连连点头,如今她开的两个铺子加起来每月都能收益二、三百两,便是给掌柜和辛月分完红,她也还剩下一、二百两。
这还不算何令芳在京城开人偶铺子的那份收益,自从有了人偶盲盒之后,那一间人偶铺子每月的收益比锦绣阁和锦衣坊加起来还多,何令芳每季度给锦绣阁汇一次分红,每回都有几百两。
宋氏拿着汇票去钱庄提银子,才知道何小姐的话本铺子竟然也有自家女儿的股份,话本铺子给女儿汇的分红也不比人偶铺子少多少,如今都不用等辛氏商行扩大规模,辛月的个人收入早都超已经过了全家的收入了。
宋氏自去年买了宅子掏空的家底,如今竟又攒下了上千两。
那么些银子存在钱庄里,宋氏再也不是那为了几两银子愁得睡不着的人了,于是大方的说:“应该的,应该的,官差从京城跑来甚是辛苦,你大哥不在家,这办喜事、宴席就都交给你了,待会我先给你拿一百两银票,你先支应着,若是不够再来寻我拿。”
“尽够的,尽够的。”辛长安连连点头,这宴席钱多有钱多的办法,钱少有钱少的办法,如今都知道辛家有钱了,大哥又考上了状元,这宴席自然得大方的办,不能让乡邻们嚼自家舌根,不过自家毕竟是刚起的人家,也不会太奢靡浪费,正常的鱼、肉、酒水,百两银子尽够了。
果然还是那老马和壮驴跑得快,辛月他们到的时候,辛盛已经在家里帮着招呼起客人了,家里两个叔叔都没回来,辛盛和辛砚两个读书的孙辈便帮着顶门户,陪着来贺喜的客人聊天。
辛庆和辛墨也没闲着,和族里的亲戚们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带着族里年纪大些的兄弟们又搬又摆放的。
辛丰收坐在堂屋的高椅上,来的客人都要来跟他贺喜一番,然后纷纷夸他儿子出息,孙辈也可靠,尤其是辛盛与辛砚都穿着一身学子长袍,大家都奉承道:“老太爷,你家后继有人呐!”
辛丰收做了一辈子的农民,老了老了托儿子的福,竟然被人喊起老太爷来了,他虽还一口酒水都没喝,却满面的红光,在大家声声恭维之下,竟好似越来越年轻,有了返老还童之态。
宋氏抱着辛年、牵着辛月,一进门就被族人围住了喊“状元夫人”,辛月和辛年被大家喊“小姐、小少爷”。
辛年现在会说些话了,也听得懂别人是在叫他,觉得别人把他的名字叫错了,忙摆手纠正对方说:“年年!年年!”
大家瞧他这么可爱,纷纷改口逗他:“年少爷!”
辛年疑惑的撅起嘴巴,还是觉得不对,但是见自家娘亲和姐姐都没吭声,平时娘亲他们会喊他年哥儿,年哥儿太复杂,辛年还喊不出来,便一直自称年年,姐姐有时还会喊他年宝宝,于是辛年点头应下了年少爷这个叫法。
辛年如今能走几步路,但走多了就容易摔了,于是辛月托二叔给他做了学步车,辛长安做得了后不仅给县城送了一把,在长河村的老宅也留了一把。
见小孙子回来,辛丰收忙把学步车拿出来,把小孙子抱了进去,辛年有了学步车便撒欢的四处走,郭玉娘追着喊他:“表弟你慢些,小心莫要撞着。”
二叔、三叔和族人开始忙着采买食材,联系附近的乡厨来办流水宴。
辛氏的人靠着商行分到许多银子,有了银子自然要购置东西,于是难免就有族人瞧见了宋氏开的锦绣阁,本想着照顾宋氏生意,结果锦绣阁的掌柜一报价,除了族长家的夫人给自家孙女买了个人偶娃娃,别人都没敢吭声。
回来之后族里的媳妇、姑娘们议论了许久,没想到会刺绣竟然这般挣钱,这回好不容易宋氏回了村子,便有许多人寻她打听自家闺女、儿媳能不能跟着学刺绣。
宋氏本就想再收些徒弟,收辛氏的族人比收外边的人更放心些,便答应了让她们试试有没有学刺绣的天份。
辛月如今也不是小孩那桌的,族里不少年纪辈分是她叔伯辈的人,路过她还喊一句辛管事呢,不过他们喊他们的,辛月还是十分尊敬的喊他们叔叔、伯伯。
也有人来打听辛氏商行招工的事,毕竟谁家在外村没有几门亲戚,辛月嘴里都回道:“叫来考试便是,有您的关系在,只要合格咱们必收下的。”
听辛月这么说,族人便觉得自己十分有面子,半点没发现那个合格才是重点,只要合格,便不是族人的亲戚,辛月也一样招的。
一个冬天过去,杨家早种上了许多的桑树,只等着辛氏这一批的蚕产卵,下一批大量养殖就能给辛氏供应桑叶了。
辛氏族人原本负责照看桑园、采摘桑叶的也都被调去了蚕所学着养蚕,桑园则由族人们推荐来的信任的姻亲在照看。
这次大批招工的人手是要填充进丝坊和染坊的,丝坊和染坊扩大规模之后,便不能再挤在长河村了。
综合考虑之下,为了近便好管理,辛氏商行在清水镇上买下了几块地皮,从开春河水化冻后就在建房子,为了赶工期,请足了工人,按进度这月底就差不多建好了,到时候丝坊和染坊便都要搬到镇上去了。
丝坊和染坊需要招大量的新人,辛月托了官牙帮着宣传,也和辛氏的族人说了有合适的亲友可以带来参加考核。
辛氏商行去年那么小的规模,他们每人都没少拿银钱,一说出去亲友们自然各个乐意,甚至恨不得全家都能被招工进去呢。
又因为辛氏商行说了招人不限籍地,便是附近别的县城的,只要通过考核,包吃包住,还能帮忙办理长住的路引与腰牌。
商行的招人考核定在了月底,到时候正好丝坊要开始织布了,带着新人们一块儿学,等下一批有了大量丝茧,新人们也刚好能上手干活了。
长河村的流水席办了足足七日,杨家与褚家也都派了人来道贺,宋氏也托两位小叔子代表自家去杨家、褚家送了贺礼。
在官差走后的第三日宋氏也收到了辛长平寄回来的信,信上说他侥幸中了状元,一同参考的亲家中了榜眼,两位挚友也都考中了进士,他们都要在京城再待些时日,等着吏部授官,等授官之后有返乡假,到时候便一同结伴归乡。
辛长平是状元,第一任的官职必定是在京城,他问娘子是否愿意陪他入京?若是生意难舍也没关系,他可以自己在京城做官,朝廷也有探亲假,他平日再多攒一攒假期,可定期回来陪伴家人。
他做了官之后,儿子可以入国子监读书,考虑到亲家也要在京城为官,不会再回乡教书,而杨家的书院如今只有举人为师,儿子今年将得赐举人出身,过三年便要入京春闱,他建议还是让儿子去京城入国子监求学,毕竟国子监的先生们都是进士出身,且一心治学,各个都是当世大儒,更适合儿子求学解惑。
女儿月娘有辛氏商行的重担在身,自然无法甩开责任去京城,想到这,辛长平在信上写,虽然女儿月娘成熟早慧,可毕竟还是不足十岁的孩子,许是
娘子留在潍县陪伴女儿更佳。
宋氏看过信,便皱起了眉头,她自十八岁那年嫁进来,从未与夫君长时间分离过,往年至多是夫君去府城考试分开几日,最久的一次便是今年这回夫君去京城春闱了。
一任官职便是三年,这三年夫妻分隔两地,京城一趟来回便是半月,便是朝廷有探亲假,夫君也不可能常常回来,许是一年才能见得两三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先,先介绍一下我家附近的大公园,这里将是我和女主角的炮场,这一段在上一年夏天的晚上,习惯性吃完晚饭在不远的水库公园里散步,那是个老公园,约三十多年吧。面积很大,反正走一圈的话也要2个小时左右,由于有水库和山,绿化和空气都很好,所以比较喜欢这里散步,但毕竟是老公园,树很大,路也旧,许多的路都是漆黑一片,越往里面走人越少,所以晚上在大树包围下会现一些情侣在凳子上摸来摸去,偏僻的地方会有人在打野战,但他们选择的地方也很隐蔽,通常在比较晚的时候,在没人偏僻的小树林里做,很难现。记得有一次,我走得比较远,路上几乎没有灯光,老大树把月光也挡着,没有任何人,只听到一些小虫叫,十分安静,...
...
...
〔暴爽玄幻,最热爽文〕少年陆鸣,血脉被夺,沦为废人,受尽屈辱。幸得至尊神殿,重生无上血脉,从此脚踏天才,一路逆袭,踏上热血辉煌之路。噬无尽生灵,融诸天血脉...
珠珠每过一百加一更,冲呀!!!看书名就知道,没有三观。请三观党勿入,闺蜜很无辜,这就是篇单纯的炖肉文林依然是苏夏的闺蜜。人美家富学习好,还有个样样顶尖的男朋友。她最喜欢跟苏夏分享和男朋友许程做爱时的疯狂勇猛。苏夏拿着...